October 29, 2011

  • 亞洲電影節:Karate-Robo Zaborgar

    《鐵甲萬能俠》Karate-Robo Zaborgar
    22/10/2011 10:00pm @ ifc

    一開波又要鬧,又係中文譯名九唔搭八。大佬,「鐵甲萬能俠」咁出名都夠膽用,成件事比「怪形」叫錯做「異種」更加離奇!真係一Google就知,「鐵甲萬能俠」係超級系巨大機械人卡通,宜家Zaborgar係等身大的機械人真人特攝,仲要人地個名真係有兩粒漢字,叫《電人Zaborgar》!點夾硬你改個差一兩粒字的名都好過宜家張冠李戴吧?!!!(怒)

    好,鬧完,講返套戲。真係名副其實的特攝片,正呀喂~!由宜家TVB星期日上午9:30播緊的《炎神戰隊》紅戰士古原靖久、搞笑藝人板尾創路主演,仲有竹中直人客串。


    *上:古原靖久飾年輕版大門;下:板尾創路飾中年版大門。

    【下含劇透】

    其實呢套戲係1974~75年的特攝片《電人Zaborgar》的「遲來的劇場版」,故事格局、設定跟足當年版本,電影分上下兩部,第一部講主角大門(古原靖久)係戰鬥之中同敵方的女幹部墜入愛河……第二部就係廿五年後,中年大門(板尾創路)變成雙失--失業同失去鬥志--之後,見返同女幹部生的仔女,重燃鬥志,變成熱血大叔,打倒邪惡力量!!!

    【劇透完】

    一貫特攝套路,不過第二部演繹了特攝英雄的灰暗將來,有夠黑色幽默的。但數幽默,最精彩是完全跟足當年的設定!!坐我旁邊有一堆中年大叔,由開場笑到完場!七幾年我都未出世,當然唔知原版如何,但睇特攝套路和熱血已經好精彩。諸如主角轉身走向鏡頭,後面才大爆炸;又如出飛腿必須一腳彈起,然後三個角度凌空斛斗,再影住壞人大頭被飛腳踢中,等等等等。到完場出字幕,窩心的導演還剪輯了舊版名場面以作比較!!當堂好笑到拍爛手掌!

    演員方面,是有點驚喜的。因《炎神戰隊》而認識古原靖久,就是典型紅戰士,熱血笨蛋一個。今次演年輕版大門,同樣是熱血笨蛋,但演出了大門的莫名執著,也少了炎神紅的輕佻。至於板尾創路,因為他在我常看的日本綜藝節目裡演一個很討厭的角色,所以對他印象麻麻。但在電影中看到他從雙失重拾熱血,是有點肉麻,但也是(中年)男人的浪漫啦!

    平心而論,我個人比較喜歡庵野秀明的真人版《Cutie Honey》,再啜核點,去得更盡,少了點套路,多點卡通式誇張(當時是很創新的)。而今次《Karate-Robo Zaborgar》,則完全是一部致敬作。喜歡特攝的,固然喜歡;當年fans應該會更鍾意;如果不知道特攝是啥東東,就請不要浪費寶貴的光陰。

    延伸:
    亞洲電影節官網《Karate-Robo Zaborgar》簡介
    [YouTube]《Karate-Robo Zaborgar》日本Trailer
    [YouTube] 北野武節目介紹1974年《電人Zaborgar》

October 23, 2011

  • 亞洲電影節:辰巳 Tatsumi

    亞洲電影節又來了~今年都沒有細心選片,只是見到3套動畫就去馬,另加一套「貌似」特攝片,決定睇埋。其實4套作品講d咩,到開場前一刻我都不知道……

    《辰巳》Tatsumi
    20/10/2011 9:50pm @ The ONE

    第一套動畫《辰巳》,以數個短篇組成。我想我大概看到第三、四個短篇,才明白這是一部傳記。故事主線根據日本漫畫大師辰巳喜弘的個人自傳漫畫《劇畫漂流》改編,從十來歲讀書時不斷投稿,後來獲出版社賞識,繼而認識了「漫畫之神」手塚治虫老師,到開創出自己的漫畫風格--「劇畫」。副線則改編辰巳喜弘的漫畫短篇,穿插在主線之間,並主要採用黑白/單色tone畫面,藉此辨別那些是辰巳喜弘的生平(全彩),那些是他的創作(黑白)。

    辰巳喜弘的短篇以沉重、寫實、黑暗見稱,尤其描寫二戰之後,原爆在日本人心中留下的陰霾,以致出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、孤獨、自私,殘酷得令人痛心。故事內容和主題成人,電影列為三級。

    基於漫畫改編,畫面忠於漫畫神髓,像Motion Comic。(簡單地說,就是高階版的Flash動畫。)此外,尤其突出的網紙畫面也很有「漫畫味」。故事方面,最驚喜是認識手塚大師一段,而且從辰巳喜弘的畫風和刻劃人性陰暗一面,也得見手塚大師對他的影響。

    延伸:
    亞洲電影節官網《辰巳》簡介
    [YouTube]《辰巳》Trailer
    [YouTube]《辰巳》Making of
    日本漫畫大師辰巳喜弘專注人性幽暗面

  • 那些年,我們都有過的青春

    那些年,有一個朋友跟他說,他是柯景騰,而我,就是他的沈佳宜。

    這件不為人知的事,促使我把小說看完,促使我把電影看完,忍著眼淚把電影看完。我不知道別人覺得這電影有多好看,但我知道,雖然我沒有喜歡那位「柯景騰」,而他,也沒有喜歡過這個「沈佳宜」,然而這足夠讓我哭,要忍著不哭……

    其實,我沒有一個「柯景騰」,我也不是「沈佳宜」。他說,他的生命裡曾經遇上數個「沈佳宜」,我連其中一個也說不上。這不是我的愛情。但曾被身邊的朋友「認定」我有過這麼的角色,那些年的回憶,很美好、很快樂。

    * * *

    本來這麼大熱的電影我都不大會看(例如《海角七號》一直不打算看),但自從知道九把刀要開拍,當中的期待,只是為了當年朋友對他說的一席話。更甚的,那席話,我也不過是從他的xanga中看到而已。

    又,好喜歡九把刀在字幕上感謝這麼多人。這位遠在另一小島上的作家,當年我讀《那些年》小說時還不知他是誰,到今日因工作關係而算是朋友的朋友,他的為人和個性,是這麼的熱情又熱血、努力而自大、謙遜又有才華,他確是值得成功的。

October 8, 2011

  • 20 years of Teen Spirit,20年青春

    "In 1991, Nirvana changed music forever."

    9月24日,Nirvana第二張大碟Nevermind出版紀念20周年,一張改變90年代流行音樂的唱片出版紀念20周年。官方隆重其事,一口氣推出5個版本的Nevermind,其中Remastered Super Deluxe Edition更是4CD+1DVD(Live at Paramount,另有獨立發售),還有倫敦舉行的展覽紀念Live Show、許多許多官方非官方的網上活動、大量音樂雜誌的紀念Features……活動和消息之多,恍若Kurt Cobain重生,Nirvana要出新碟一樣。

    「恍若」還「恍若」,Kurt已經不在。

    聽著Remastered的Nevermind,音質完美得不像Nirvana;Nirvana應該更粗糙、更raw,Kurt的嘶啞咆哮,不用電腦修飾,總是那樣悲涼痛苦。

    Kurt死後,Bass手Krist夾過幾個樂團,但都沒有怎樣成功,後來走上社運、政治一途。看到Krist鬚根漸白,這個在Live時high得把結他拋上高空,然後被結他打中自己的低能仔……帶點可愛和羞澀的Krist竟然從政!而Dave,上次寫Foo Fighters也談過,FF是成功的,Dave的音樂事業也進入另一個階段。20年,二人各有發展和故事,但同樣老了。至於因為胃痛而瑟縮一角的Kurt,竟然沒有老去,在1994年停下來了,一切關於他的都定格了……於是乎,關於Kurt和Nirvana的一切一切,通通停留在1991年至1994年,由Nevermind的出版,至Kurt Cobain自殺的那一刻。這20年來,Kurt依舊那樣,痛苦而青春。


    *想念Kurt的時候,我在google搜尋他的圖片,看著他青春的樣子,想起他早已死去。

    延伸閱讀:
    [英] Nevermind 20周年官網(資料十分詳盡,值得花時間細看。)
    [903+] 你認識Kurt Cobain嗎?Part 3(無意中發現的網文,從Kurt談到負能量,雖然未必完全合理,但發人深省。)

September 13, 2011

  • 日本動畫賞:手塚治虫的佛陀

    《手塚治虫的佛陀:美麗的紅色沙漠》Osamu Tezuka's Buddha: The Great Departure
    11/9/2011 4:00pm @ 德福MCL

    手塚的漫畫只看過《火之鳥》《MW》,雖然不太喜歡他的畫風,但《火之鳥》的故事確實精彩得拍案叫絕。被譽為手塚巔峰之作的《佛陀》,到底有多厲害?入場前真的很期待。

    入場前已知道《佛陀》的故事就是講述釋迦族王子悉達多成佛的一生經歷,是不折不扣的佛教故事;也知道今次《美麗的紅色沙漠》只是第一部(預計是三部曲),有了「故事未完」的心理準備,在這樣的大前提下,整個作品最值得討論的,是畫風的改變,以及血腥場面的處理。

    上面說過個人不喜歡手塚畫風,我嫌太可愛,純粹個人喜好。這次改編竟然也完全脫離手塚畫風,走現時流行的青少年漫畫風格,就像是《高達00》那種美少年形象,著實叫人出奇。早前意馬製作的《小飛俠阿童木》,人設都跟足原著。在我的角度,當然覺得改得好,但對Fans而言,可能就不太討好了。


    *原著插圖。

    有歷史成分的作品,少不了大量戰爭場面。戰場上的打鬥殺戮,動作處理流暢,我甚至幻想如果是真人電影,戰場戲應該幾好看。不過,作為一套動畫,殺人的表現方式,也真的血腥了點。一般的動畫,太過血腥就會把血液的顏色改為黑色,或是只畫許多血流過。但電影後半部貫穿著大刀劈人,長茅穿身,紅色的血花四濺……由於入場的不乏初小學生,我就覺得對他們而言太血腥了。不過,這樣也很配合手塚的陰暗面,手塚揭露黑暗題材一向不遺餘力(《狗面人》、《MW》一類成人作品),或者這樣處理更切合「手塚風」。

    故事方面不過不失,推進快,雙線發展不混亂,環環相扣地發展情節。沒有因為佛教故事而強於說理,反而更像人物傳記。出於歷史背景,要交代時局發展,前半難免比較悶。但到中段入局,開始多戰爭場面,自然入戲。高潮位略嫌單薄,但因為是第一部的關係,也可以啦。

    《佛陀》是不錯的改編,我也很期待之後兩部(期待看到手塚的哲理和宇宙觀)。但《佛陀》絕不是合家歡動畫,希望家長們不要見到是卡通就以為一定岩小朋友睇,一來頗血腥,二來小朋友未必睇得明。

    延伸:
    [YouTube]《手塚治虫的佛陀:美麗的紅色沙漠》Trailer
    [Yahoo]《手塚治虫的佛陀:美麗的紅色沙漠》Yahoo電影簡介
    《手塚治虫的佛陀:美麗的紅色沙漠》官網(日文)
    手塚治虫官網介紹漫畫《佛陀》(日文)

September 10, 2011

  • 日本動畫賞: 追逐繁星的孩子

    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Children Who Chase Lost Voices from Deep Below
    28/8/2011 4:20pm @ 德福MCL

    天呀!新海誠你受了什麼刺激,好地地無啦啦做咩要變成宮崎駿?!係,好多人稱新海誠為「新宮崎駿」,但新海誠是新海誠,宮崎駿是宮崎駿,你不要迷失才是呀!

    剛剛上映正場的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,早前在日本動畫賞看了,我也徹底的失望了!

    新海誠的舊作《他與她的貓》開始,套套都看過,個人最喜歡《星之聲》,《雲之彼端.約定的地方》次之,《秒速5厘米》再次之。新海誠之所以彈出,除了以個人之力而創作出完成度極高的動畫作品,他獨到的文藝氣息,對感情,尤其是「思念」這個命題的處理,可謂一絕。新海誠不像庵野秀明的故弄玄虛,即使用文字/對白/獨白來表達情感,新海誠筆下的,真摯而富有詩意,能夠直達觀眾的神經,淺白易有共鳴。

    可是今次新作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徹頭徹尾根本就不是那一回事!(下文不涉劇情)

    畫面。不談人物,靚,依舊好靚,尤其是大場面,天空的顏色變化是新海誠一向畫得最靚的東西,毋庸置疑。

    故事。一句講晒:《千與千尋》x《天空之城》x《風之谷》的少女冒險故事,也有一些《幽靈公主》的影子。你說這不是宮崎駿是什麼?如果劇本好,相似也罷,但拍出來一節節的很鬆散,一個個段落起伏,偏偏累積不了張力,感覺重複。還有,片名不算對題,雖然要解也解得通,但所謂的「繁星」,著墨也太少了。

    人設。新海誠一向不擅長畫人,但不要緊,長片製作可以搵畫得好好的助手和畫師處理,《秒速5厘米》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。但《追》非常明顯刻意模仿《天空之城》和《風之谷》的服飾,連「怪物」的造型也像極《千與千尋》眾神。

    音樂。新海誠作品的一大特色,是配樂和畫面的完美配合(天門一直幫他做的配樂應記一功)。的確,這種處理很煽情,可是經過一連串的感情醞釀,這種煽情往往產生強大效果,讓觀眾完全投入導演預設的氛圍之中,久久不能釋懷。但這伎倆不能用太多,一套長片,一兩次好了,怎麼《追》由頭到尾下下打完一次大佬,下下講兩句感性對白就「洪~」一聲來個氣勢大場面加配樂?前前後後大事小事都這樣「洪~」「洪~」「洪~」,本來感覺良好的,後來就覺得很重複,容易生厭。

    或者新海誠不應挑戰宮崎駿式的寓言神話感重的故事。觀乎他的前作,城市人的青春、成長、思念的感情,這類較為成年的主題才是他的拿手好戲(《他與她的貓》、《雲之彼端.約定的地方》、《秒速5厘米》),帶點Sci-Fi風格(《星之聲》)也可以。但如果要大眾化合家歡曉以大義,在日本動畫界,當今世上有哪位大師可以做得比宮崎駿更好?

    (講遠少少,日本動畫大師確是一人有一套看家本領,富野的gundam、庵野的精神分析、押井守的科幻、大友克洋的機械、宮崎駿的想像力。而新海誠之所以出類拔萃,正是跟前面五人不同,他最出色的,是透過想像的作品,將普通人都經歷過的感情重新演繹,引起共鳴。)

    還望新海誠下套作品撥亂反正,拍回你獨有的風格。

    延伸:
    [YouTube]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Trailer
    [Yahoo]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Yahoo電影簡介

August 23, 2011

  • 夏日國際電影節:忍者亂太郎

    積下許多東西未寫。動漫節,可能不寫了,因為今年沒什麼特別。Red Hot Chili Peppers Live,應該等新碟出來才一併寫(其實今天已在聽了~)。暫時餘下的,就是真人版《忍者亂太郎》。

    《忍者亂太郎》Nintama Rantaro
    10/8/2011 9:45pm @ 香港科學館

    三池崇史係我幾鍾意的導演,但上次佢執導的動畫改編作品《小雙俠》,除左深田恭子好有睇頭之外,其他都一般般,不算精彩,但未至難看。珠玉在前,對真人版《忍者亂太郎》不敢抱期望,結果……好好睇!!

    角色還原度高:飾演亂太郎的加藤清史郎演出討喜,本來覺得造型不算很似,但演出了亂太郎的神緒,愈睇愈似!少不了許多核突角色,山田老師的女裝扮相、飯堂的大嬸(真係搵一個阿叔去演!!)、最鍾意滑潺潺寵物的喜三太(我個人最喜歡的《忍者亂太郎》角色)等等~仲有女忍者班的老師,無論係後生靚女造型還是老婆婆造型都一樣維肖維妙!連得幾句對白的女忍蛋、高年級生,即是那些認得樣但唔記得名的角色,都係好似好似!!

    最可惜係無嘻嘻,也難怪,真人版搵隻狗做嘻嘻都唔會似。校長都係唔算似,原著校長的身型係2.5頭身,真人真係無可能做到。至於新丁、小丸,新丁略嫌高左少少,小丸表情唔夠貪錢,而且佢兩個戲份比想像中少。(我覺得少,係高潮一段佢兩個太快退場,我以為佢地會三個人一齊完成。)可能太多角色,總有取捨。係咁多角色的情況下,都能夠有條不紊地逐一登場,表現笑點,今次三池崇史發揮功力了。

    劇情方面不講太多,有點像以往毒菇城和草菇城之間的較長篇的故事。笑點很多。不少客串演員都是很熟悉的面孔:中村獅童、竹中直人、山本裕典、杏,飾演靚仔土井老師的,是三浦貴大,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二仔。

    總觀全片,縱有些許失色處,但整體而言是非常非常好睇的!片末響起〈勇氣100%〉,我又眼濕濕了,心情激動地跟住唱,真係好好睇!好睇到我想上正場時睇多次!如果你是八、九十後,細個有睇過《忍者亂太郎》,仲記得當中人物個性特點,呢套真人版絕對可以勾返起晒你既童年回憶!

    延伸:
    真人版《忍者亂太郎》官方網頁(日文)
    夏日國際電影節《忍者亂太郎》簡介
    [YouTube] 真人版《忍者亂太郎》Trailer
    [YouTube] 動畫《忍者亂太郎》片頭〈勇氣100%〉

August 7, 2011

  • 兒童電影合家歡The Sandman And The Lost Sand Of Dreams

    《勇闖夢之園》The Sandman And The Lost Sand Of Dreams
    7/8/2011 7:30pm @ 電影資料館

    睇節目簡介時,單憑一張劇照,我一度懷疑,這是一套CG動畫,還是Stop-motion。(其實google下就有答案,不過既然決定睇,就懶得再查。)入到戲院,開場,Stop-motion!太好了!還是很精彩的開場!!

    一鏡到底(在Stop-motion中叫「一鏡到底」有點怪,總之就是連接鏡頭,沒有sharp cut),一開始的藍色紙箱變成電視機,再變成地球,再變成一排小屋,再變成樓梯那一下真的可以叫出來!然後變成大鐘,鐘面向左90度轉,拉開,變回一排小屋!又是一精彩變化!去片~


    The Sandman and the Lost Sand of Dreams - Title Sequence on Vimeo.

    不過,未免開心得太早,果然整套電影最精彩的就是開場一段。中段我呵欠連連,死撐之下還是要釣魚。一如上篇筆記所講,劇情簡單的兒童向作品,在我而言,真的不要太長,100分鐘、90分鐘都太多,70多分鐘剛剛好。我有太多次經驗,看了頭半小時就開始釣魚,幾個字後醒來,再看打大佬的最後半小時……

    其實這部作品不錯的,就今年兒童電影合家歡看過的三套長片而言,一定比《小企鵝歷險記》好。始終Stop-motion做得很流暢,可說是十分完美,大概就是「掌門狗」那種程度。


    *很喜歡的一幕。既是人物上下倒轉的鏡頭轉向,背景亦很美。錯置的設計的確很像夢境。

    延伸:
    [YouTube] The Sandman and the Lost Sand of Dreams : Trailer
    [YouTube] The Sandman and the Lost Sand of Dreams : Making Of
    (Making Of仲好睇過套戲,可能我真係太鍾意睇動畫製作)
    《勇闖夢之園》電影節目辦事處簡介

    預告:
    今年兒童電影合家歡暫告一段落。看了五個節目,與往年比較,算多。下星期會看真人版《忍者亂太郎》(夏日國際電影節),之後還有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和《佛陀:美麗的紅色沙漠》(日本動畫賞3)。再之後就是9月的InDPolar國際動畫節和亞洲電影節,也請大家多多支持!!

August 6, 2011

  • 兒童電影合家歡In The Attic: Who Has A Birthday Today?

    《閣樓奇兵》In The Attic: Who Has A Birthday Today?
    30/7/2011 5:00pm @ 電影資料館

    不愧為Stop-motion動畫大國,這部捷克出品的動畫不負所望,製作極之出色。只嫌節奏比較平穩,不夠緊張。還好,電影只長76分鐘,影響不大。(如果有100分鐘,就會覺得很拖沓。)

    動畫前半混入一些2D技巧,例如主角毛毛拉開窗簾,窗外風景是2D的。又如火車行駛途中,從外面望入車廂也是2D的,還有火車噴出的煙,是直接畫在畫面上的白色線條。中段到尾,則加入真人元素,先是閣樓的主人--老婆婆和小女孩串場,然後就是電影的大壞蛋--半身人像也是真人演出。

    整套電影最讓我目瞪口呆的,是中間的一場暴風雨。導演用枕頭做烏雲,藍色布匹做大洪水,就是trailer中1:53的山洪暴發。看著枕頭一個個從皮箱「飄」上屋頂,再看著藍色布匹從衣櫃湧出來把主角捲走,心裏大叫一聲:amazing!在材料的選取上見心思,也有一種「化平凡為不平凡」的效果,我深深佩服導演的創意。加上電影是圍繞閣樓上舊玩具的故事,你會不斷看到玩具們「循環再用」,用舊皮箱做火車車卡、用鉛筆做劍、用大鐵桶做船等等。

    綜合2D、Stop-motion、材料三方面的動畫元素,這部《閣樓奇兵》能讓觀眾目不暇給,十分精彩!

    延伸:
    官網劇照 / 製作花絮&making-of
    [YouTube] In The Attic: Who Has A Birthday Today? Trailer
    《閣樓奇兵》電影節目辦事處簡介

July 28, 2011

  • 2011書展後記下:再談書展定位

    如今的書展,連特賣場都算不上。說是文藝推廣嗎?別開玩笑。勉強只可以叫鼓勵消費,鼓勵學生閱讀。

    所謂「書展清書」的概念,看來在今年書展終於要打破。往年都會見到明窗、皇冠、CUP有不少舊書拿出來清貨,是「買得落手」,像流行文學、古典文學、工具書(食譜、手工藝,甚至是我常常幫襯的咬文嚼字類書籍)等等。但近兩年買少見少,今年只見CUP還有$20/$10/$5的割價售書。(題外話,CUP割價的,都是有名有姓的作家的書,連陶傑都有!雖然我唔BUY佢。關於賤賣,其實挺可憐的,我在09年的書展後記談過。)

    也不見得書商/出版社以折頭吸引讀者買書,一般都是港版八折,台版七折,和平日二樓書店折頭差不多。簡體書也要1對1.2,作者名不經傳的才有1對1。從前樂文、田園、愉林都有港版七折,現在沒有這支歌仔唱了。至於那些$100五本/八本的,對不起,真的完全看不上眼。這類書大都是積下來的死貨,十幾廿年賣不出,非常非常過時;就算是食譜、手工藝書,都是十分過時的款式,要買,這類書在書展大把好選擇。有時我們在地鋪見到短期街鋪賣書,就是這些了。我不明白,這些死貨,如何賣得出?單靠書展和短期街鋪,也不足以支付存倉租金吧?何不當作廢紙計重量賣掉止蝕?

    說書展連特賣場都不是,不是聲討書商/出版社/發行不減價,要怪只怪通脹猛於虎,紙價飆升,成本上漲,港紙貶值,經營困難。尤其是出版行業,本身這行在香港已經搵唔到錢。(這裡只討論中文書,英文書行情不熟,只能避過不談。)

    * * *

    今年書展「年度作家」是西西,文藝廊以西西為題,展出她的手造布偶、手稿,以及她的著作的不同版本,其中不少是絕版。這個展覽算是很有看頭,可惜香港認識西西的人太少,在街上隨便問十個,我想有八個識王貽興/倪匡/蔡瀾,但得兩個識西西。於是文藝廊門庭冷落,人流擠在三大展館。聽說有Blogger想看西西展覽,問實Q「西西展覽在哪?」,實Q當然不知西西是誰。

    貿發局選西西為年度作家,眼光很不錯,對文藝界而言,是很好的消息。可是香港文藝圈子本來就小得可憐,小眾趣味在香港永遠都是小眾,貿發局把它放上大銀幕,也只能嘆句主動入場觀眾太少。我從來都appreciate貿發局年年搞書展辦講座和展覽,今次西西展覽我大力地LIKE,還落力拉票叫朋友同事入場。如果連主辦單位都不辦文藝講座,書展也真的丁點文藝價值也蕩然無存。

    如果想藉書展力挽狂瀾,推廣文藝,未免太天真。這已經不是貿發局落不落力宣傳文藝、推廣閱讀的問題,是香港人,是入場者的問題。消費、炒新聞、爭曝光,趨之若鶩才是主流。主流強勢,文藝閱讀可以行埋一邊。書展講座,黃碧雲,極具叫座力。同場採訪的十二個單位,九個內地記者,只有三個來自香港。你看,這不是貿發局不落力,是我們香港人根本有眼不識泰山。又是香港人核心價值不在於此之論。講到悶。

    * * *

    所以說,書展是鼓勵消費,鼓勵學生閱讀。

    第一,很多人入場買東西。是買「東西」,買什麼也好,寫真也好、明星書也好、文具也好、工具書也好、文學作品也好……總之是消費。的確有很大的cashflow在買/賣書。畢竟書展是「貿易發展局」主辦,商業活動是核心之一,這是書展的大前提,討論書展前應該注意。我個人年年身體力行,買了很多書,書單可看每年書展後記

    第二,鼓勵學生閱讀。貿發局和各出版社辦講座和文學活動,對學生是很有益的。想想看,黃碧雲喎、董啟章喎、韓寒喎、謝曉紅喎,等等等等,若不是書展場合,接觸真人的機會其實不算多。甚至是我喜歡十多年的黎達達榮,我當年還是十幾歲中學雞,都是每年書展等他出書去取簽名(儘管黎達達榮根本就唔多人排隊等簽)。當然,現在有了facebook,陳雲更是日日update,但見到真人是完全不同的。那種鼓舞和激動根本不一樣。加上傳媒的正路推動(說「正路」,指文化版、副刊、學生報、閱讀雜誌一類正氣版面),每年書展加平常日子的作家和好書推介,針對學生層面推動,比盲目地對大眾(即所有階層的人),有效得多。書展在學界的正面影響,始終還在。

    總結上面幾點,我相信在可見的將來,書展的「特賣場」形象會漸漸褪色,社會大眾入場再不是一心買平書,只是湊湊熱鬧,像《西湖七月半》一樣,看看東看看西,一無可看。

    又,今年書展完全沒noise,是貿發局以靜制動來擊退o靚模,還是今年o靚模書質素太差,以致人氣不足?這也很難說。

     

    延伸閱讀:
    個人每年書展後記: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

    [明報] 書展現場:觀察現場——果然是香港人的書展
    我不認同筆者說書展是特賣場,因為我覺得連特賣場也算不上。但的確是很準確的觀察。


    *明年再見。明年我還是會入場的,以消費者和觀察者的心情入場。